您好,欢迎访问实验动物科技信息规范管理系统
特色动物资源库
  • 核心源数据
  • 基本信息
  • 生物学特性
  • 科研成果
  • 资源建设
标识符 - 名称 喜马拉雅旱獭
最新修改日期 - 描述 在青海分布的喜马拉雅旱獭纬青藏亚种,其广
负责单位名称 青海省实验动物中心 负责单位通讯地址 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实验动物中心
负责单位邮政编码 811602 负责单位联系电话 0971-6510197
负责单位电子邮件 - 关键字 -
类目编码 - 分类标准名称 喜马拉雅旱獭青藏亚种 M.h.robusta
平台资源号 - 资源编号 -
资源名称 喜马拉雅旱獭 资源外文名 M.h.robusta
研制培育机构 青海省实验动物中心 研制培育年份 1997
来源 野外捕捉、人工饲养 资源归类编码 -
实物图 分布图
分布 在青海分布的喜马拉雅旱獭纬青藏亚种,其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的草甸草原。省外分布于新疆、甘肃、四川、西藏等地区。
毛色与羽毛 自鼻端经两眼眉间到两耳前方之间有似三角形黑色毛区,此黑三角愈近鼻端愈窄,色调愈黑。嘴四角为黄白色、浅棕黄色或桔黄色。眼眶黑色,面部两颊到耳外侧基部呈淡黄褐色或浅棕黄色、明显有别于“黑三角”。耳壳呈深棕
栖息生境 喜马拉雅旱獭栖息于海拔2700-5000米的高山草甸草原,在高原灌丛的边缘草地上也有活动,它的种群不受植被群落的不同而发生显著地变化,主要受地形的影响。在较开阔的沟谷、山坡地带活动,一般不进入纯湿草甸
代数 F1 主要特性 野生动物
主要用途 -- 微生物质控 普通级
遗传特征 杂交群 特征特性 野生动物
保存单位 青海省实验动物中心 单位编号 -
保存资源类型 活体动物 实物状态 实物状态
保存方式 活体繁殖 保存条件 普通环境
共享方式 合作研究 获取途径 现场获取
运输条件 常温 联系方式 -
联系信息 联系人:范微 源数据主键 -
  • 生理数据
  • 生化数据
  • 解剖数据
  • 遗传数据
呼吸频率 21±7次/分钟 体温 26.1±1.1℃
血压 颈动脉平均压103.33±19.98 mmHg 心率 166±20次/分钟
心电图
初生体重 12.98±1.48g 断奶体重
成年体重 4665±278.55g
耳长 1.8~3.2cm 耳宽
生长曲线
总血容量 总血浆量
血小板计数(PLT) 256.59~304.85×103/μL 血小板平均容积 7.61±0.62fL
主要用途 15.46±0.5%
计数(RBC) 6.72~7.00×106/μL 平均厚度(MCT)
血红蛋白(Hb) 221.7~268.24g/L 体积(MCV) 80.48±6.71fL
分布宽度(RDW) 压积(HCT) 42.81±5.04%
血红蛋白含量(MCH) 22.38±2.48Pg 血红蛋白浓度(MCHC) 277.71±17.59g/L
计数(WBC) 7.46~8.18×103/μL 嗜酸性白细胞(EO) 0.28±0.35%
淋巴细胞(LY) 33.65~38.05% 嗜中性白细胞(NE) 49.47~55.91%
嗜碱性白细胞(BA) 0.05±0.07% 单核细胞(MO) 3.06~3.30%
性成熟年龄 3年 初次发情年龄
发情期 发情周期
集中发情时间 3月中旬 体成熟年龄
妊娠期 30~38 哺乳期 35
生产指数 2~9 精子计数
免疫球蛋白 IgG 5.16±0.73% 免疫球蛋白 IgM 0.34±0.12%
免疫球蛋白 IgD 免疫球蛋白 IgA 0.33±0.13%
免疫球蛋白 IgE 5.1±1.45%
血液生化
pH 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(AST) 25.26~36.42U/L
碱性磷酸酶(ALP) 57.49~91.47U/L 高密度脂蛋白(HDL) 2.99~3.27mmol/L
低密度脂蛋白(LDL) 0.49~0.87mmol/L 丙氨酸氨基转氨酶(ALT) 4.49~5.82U/L
乳酸脱氢酶(LDH) 6.48土2.01 尿素氮(BUN) 9.63~10.84mmol/L
总胆固醇(TCH) 3.00~3.46mmol/L 血清总蛋白(TP) 65.72~68.74g/L
白蛋白(ALB) 26.55±2.26g/L 甘油三酯(TG) 0.84~1.20mmol/L
血糖(GLU) 9.56~10.74mmol/L 肌苷(CRE) 89.47±10.05 mmol/L
孕酮(非妊娠期) 0.19±0.4ng/mL
血电解质 Na+ 143.28~145.12mmol/L 血电解质 Ca+ 2.45~2.63mmol/L
血电解质 Cl- 113.47~123.57mmol/L 血电解质 Mg+ 0.98±0.18 mmol/L
血电解质 K+ 3.36~3.68mmol/L 血电解质 P+ 1.17±0.29 mmol/L
尿液生化
PH值 8.19±0.37 比重 1.02±0.01
尿量 尿酸(UA) 253.75±114.28umol/L
尿蛋白(UP) O.63±1.19g/L
尿电解质 Na+ 103.58±56.98mmol/L 尿电解质 K+ 31.67±12.40mmol/L
尿电解质 Ca+ 64.06±32.53nmmol/L 尿电解质 Mg+ 2.72±1.32nmmol/L
尿电解质 Cl- 64.06±32.53nmmol/L
体 尺(cm)
性 别 雌雄不限 年 龄 成年体
体 高 21.51±2.54 体 长 48~56.5
体斜长 33.85±3.47 躯干长 54.00±3.26
尾 长 11~17 前肢长 21.47±1.94
后肢长 22.68±1.62 尾\体比 0.29±0.05
胸 宽 12.26±1.28 胸 深 12.96±1.95
骨 骼(块)
总 数 0 头 骨 47
颈 椎 7 胸 椎 12
腰 椎 7 骶 椎 7
尾 椎 7
脏器重量个(g)
16.876±2.87 25.01±6.34
90.5335±22.36 6.34±1.45
17.05±3.88 13.8±1.15
甲状腺 0.49±0.14 肾上腺 0.49±0.11
卵 巢 0.24±0.05 睾 丸 2.46±0.86
胸 腺 11.62±4.69 法式囊
肠道长度(cm)
空 肠 244.3±31.8 回 肠 12±1.80
十二指肠 22.98±3.64 盲 肠 大弯25.7±5.48、小弯9.03±1.73
结 肠 108.16±18.8 直 肠 11.79±1.88
其 他 褐色脂肪14.51±6.19
毛色或羽色基因
血型基因
微卫星DNA
染色体描述 核型 2n=38,对喜马拉雅早獭雌、雄80个细胞的G带照片观察.剪排了39个G带染色体核型。其中早中期的G-带细胞.均能观察到各对染也体所具有的特征带型,仅早中期染色体较长,带纹多些而已, 中后期染色体带型比较清晰。 性染色体为XX-XY型,x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,Y为端着丝粒染色体,Y染色体较小。
染色体标准核型
染色体C带
染色体G带
细胞遗传标记其它
生化基因标记
  • 科研成果
  • 技术专利
  • 资源文献

喜马拉雅旱獭

    中文名:喜马拉雅旱獭


    中文别名:哈拉、曲娃(藏名译音)、雪猪

    拉丁文学名:Marmota himalayana Hodgson

    英文名:Himalayana marmota

分类地位


    门: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


    纲: 哺乳纲 Mammalia


    目: 啮齿目 Rodentia


    科: 松鼠科 Sciuridae


    属: 旱獭属 Marmota


    种: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 (Hodgson,1841)

外形特征


    喜马拉雅旱獭是一种大型的啮齿动物。体长,雄体平均558(474~670)mm,雌体平均486(450~520)mm;体重,9月份雄体平均为6193(4500~7250)g,雌体平均为5192(4500~6000)g。体躯肥胖,呈圆条形。头部短而阔,略呈方形。它的上唇开裂,上门齿微向前方突出。颈粗短,颈部仅存皮褶。耳壳短小,尾短而末端扁,长不超过后足的2倍。四肢短而粗,前足四指,爪特别发达,适于掘土筑巢;后足5趾,爪不及前足发达。


    自鼻端经两眼眉间到两耳前方之间有似三角形黑色毛区,此黑三角愈近鼻端愈窄,色调愈黑。嘴四角为黄白色、浅棕黄色或桔黄色。眼眶黑色,面部两颊到耳外侧基部呈淡黄褐色或浅棕黄色、明显有别于“黑三角”。耳壳呈深棕黄色或深黄色。颈背和体背部同色,呈沙黄色、棕黄色或草黄色。毛基黑褐色,中段草黄色或浅黄色,毛尖黑色。背部至臀部黑色毛尖多显著,常形成不规则的黑色细斑纹。体侧黑色毛尖较少,故体侧较背毛色稍浅。体腹面毛稀,毛色呈灰黄色、浅棕色或草黄色;肛门和外阴周围染深棕色或深棕黄色。四肢和和足上面呈浅棕色或沙黄色,下面与体腹面同色。足掌和爪黑色。尾巴背面毛色和体背雷同,毛端近1/4为黑色或黑褐色;尾腹面近基部1/2为棕黄色或褐黄色,端部1/2为黑黄色。毛色随年岁、地区不同而变异。幼体毛色多较成体灰黄或暗,有少数白化个体。

生活习性


喜马拉雅旱獭栖息于海拔2700-5000米的高山草甸草原,在高原灌丛的边缘草地上也有活动,它的种群不受植被群落的不同而发生显著地变化,主要受地形的影响。在较开阔的沟谷、山坡地带活动,一般不进入纯湿草甸地带。旱獭栖居的区域 不仅地势较高、平坦,而且均是优良的牧草基地,食物丰富,有利于种群的扩大。


喜马拉雅旱獭的洞系属于家族型,每个家族由成年雌体、雄体和1、2龄的仔兽组成,同居于一个洞系中,幼体性成熟后则分居。每组家庭洞分为临时洞和栖居洞,栖居洞又分为冬洞和夏洞两种类型。冬洞结构复杂,有数个洞口,洞口前有土丘。洞口分为外洞口和内洞口,外洞口平均直径为38.10cm,内洞口平均高18.35cm,宽为19.85cm。洞道呈大半圆形,自洞口向下倾斜,一般与地面呈45度以下的角度,入地深约0.5m以后,逐渐与地面平行。其纵深随地层的结构与洞穴建造的年代而不同,平均1.5~3m。洞道长约7~8m。最长达12m。窝巢离地面深1.5~2.5m(少数达3.5m)。容积约为140×80×60cm,内垫有很厚的干草。洞内温度较稳定,窝巢常年温度保持在0℃以上,但不超过10℃。


喜马拉雅旱獭洞穴简单,一般只有一个窝巢,容积较小,洞口较少。冬洞和夏洞均可作为繁殖和夜间休息的处所。临时洞构造更简单,洞道长不超过1~2m,有1~2个洞口,只有室而无窝巢。在冬洞与夏洞周围,这类洞穴较多,供采食时逃避敌害之用。亦可作为夏季中午的歇凉地。旱獭洞穴的识别。凡是有旱獭栖居的洞穴,洞口宽广结实,光滑油润,无草,出入践踏的足迹明显,有强烈的鼠臭味,入口处有新鲜的粪便,夏季有蝇出入;废弃洞陈旧而半塌陷,洞口生有杂草或被蛛丝所封;临时洞洞口较小,洞壁上的爪痕明显,出入处有足迹,有时亦有粪便。

分布范围


在青海分布的喜马拉雅旱獭为青藏亚种,其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的草甸草原。省外分布于新疆、甘肃、四川、西藏等地区。

应用前景


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,利用喜马拉雅旱獭开展的研究已涉及到生物医学的各个学科领域中。

   1 乙型肝炎的研究  1988年成功利用喜马拉雅旱獭建立类人乙型肝炎动物模型,为我国研究乙型肝炎、肝癌、发病机理和药物筛选等方面提供新的实验动物,对于防治乙型肝炎及肝癌方面有重要意义。 

   2 鼠疫及流行病学意义的研究  旱獭对鼠疫菌的感受和对再感染的耐受性、感染獭尾足的传染力,并分析了旱獭鼠疫与人的流行病学关系。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应用价值。在初次和再次感染鼠疫后,其体液和细胞免疫水平对鼠疫保存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线索。

   3 在治疗风湿病方面的开发与研究  2000年青海省地方病研究所王治军等以喜马拉雅旱獭骨泡制的药酒,治疗各种风湿病症(主要用以风湿、类风湿、痹症、颈、肩、腰腿疼痛及骨质增生、跌打损伤、四肢麻木 、屈伸不利、神经痛等症),具有明显的舒筋活血、通痹止痛、祛风散寒、消炎除湿等功能 ,外擦内服均可,经821例风湿病症患者的治疗,有效率为99.63%。于2000年12月获国家发明专利。 

   4 在烧烫伤方面的应用研究   2003青海省地方病研究所王治军等用旱獭油制剂治疗烧伤、烫伤动物模型复制创面的疗效观察和实验家兔点眼、点鼻、皮肤刺激、吸收、过敏和毒性等试验,无不良反应。通过40余例临床观察,证明该制剂治疗烧伤、烫伤创面生物利用度较高,半衰期长,渗透力强,吸收快,有较强的抑菌杀菌和镇痛消炎作用,烧伤创面一般不需处理,涂抹旱獭油制剂疼痛即可减轻;水疱不需剪破涂药后可自行吸收。该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。

自研1

喜马拉雅旱獭解剖数据表

单位:cm

体长(cm)体斜长躯干长前肢长后肢长颅全长后足长胸宽胸深耳长尾长尾体比
403653202211912122.1140.35
51335823241191312.42.4150.29
4933.654212411.28.212112140.29
44.432.850.219.42211812.211.82.814.80.33
513755242411.5912122.2150.35
44305021221291011212.60.29
513956242512.48.612.4132.2140.27
513756232412.21012.6132.415.60.31
4239612224121012132.4160.38
533652182013.59.81211.52.711.50.22
512751192516.58.312132150.29
51.232482424129.211122.27.80.15
54355523211691611.52.2140.26
4832.550.52324191014162150.31
43295419231381011214.40.33
503959202015912132.2140.28
4834521921139.412122.4140.29
5332562220.513.58.513161.8130.24
5434552222159.513171.8140.26
532954232215912171.115.50.29
49.08±4.2233.85±3.4754.00±3.2621.47±1.9422.68±1.6213.29±2.179.03±0.6312.26±1.2812.96±1.952.15±0.3613.96±1.800.29±0.05

旱獭不同年龄阶段体重记录表

单位:克

年龄1号雄2号雄3号雌4号雄5号雌6号雌7号雄8号雌平均体重
初生10.711.210.91314.813.913.515.811.975
1周龄15.417.314.720.419.816.818.713.917.125
2周龄47.652.446.756.754.852.759.852.552.9
3周龄89.595.287.5103.7112.4109.8120.2101.7102.5
4周龄147.5152.8145.7162.5170.2165.7179.5160.4160.54
5周龄178.5190.6179.2208.4215.4209.5225.3202.4201.16
6周龄235.6247.8240.2265.7270.9268.5302.5297.4266.07
7周龄275.6304.9310.2320.7351.2340.5370.8365.4329.92
8周龄348.7401.2420.4440.3470.5450.4476.5455.6432.95
3月龄630.5670.4703.7745.6802.4762.7820.5742.5734.79
4月龄478.4829.3854.9887.6842.5821.4890.5795.6800.03
5月龄940970920940890870960820913.75
6月龄1020111010801150109098011409601066.25
7月龄125013001270142014001220136011801300
12月龄185019601740189017901570196015701791.25
14月龄213022502090232022702190245020502218.75
16月龄257026902450273026802590312025502672.5
18月龄315032703100346033903250382029503298.75
24月龄357042503860437042504050412033303975
36月龄421052404520515048505050435039504665

旱獭成长发育曲线图

旱獭体重发育曲线图